中年工程師

http://archive.eettaiwan.com/www.eettaiwan.com/ART_8800669373_480102_NT_446cca0e.HTM#


以下要說的故事,是來自一位工程師寄給我的電子郵件。內容是他在遭遇裁員後的轉折,以及如何開創新事業的過程。我感同身受,因為我也曾經經歷過被裁員而失業的日子。

我們都知道,遭遇裁員、中年失業或轉業並不只是工程師會面臨的問題。而且,我們也明白,超過45歲的人口,面臨上述問題的比例似乎要比其他年齡層的工作者要多。

在有工作的時候,一切說來都很輕鬆。如果丟了工作,我的情況可能會完全不同,或許這情況不會發生在我身上,或許...

不過,當你能誠實面對自己,並確實評估自己的情況時,往往事情會出現意想不到的轉折。
以下,是一位讀者Norm Morin的來信。他分享了他在遭到裁員後的心情轉折,以及如何重新出發的過程。


“2002年,我曾經任職一家新創公司,當時我是一位工程經理,負責帶領一個小型診斷工程師團隊。但那一年,高科技產業面臨著核子寒冬。在第一波裁員中,除了我之外,所有的夥伴都被裁掉了。而我,也在下一波裁員行動中失去工作。

經過幾次面試後,我開始意識到,這個產業並沒有大舉招募人才的情況。政府也不打算「給」我工作。當時政府並沒有為失業人口提供什麼幫助,像是協助轉型之類。機會非常稀少,所以,我決定自己去創造機會。

我 成立了一個工作室NKC Systems,目的是為了提供電腦維修和諮詢服務。最初,只有我一個人投入。我的家和我的汽車就是我的辦公室。我購買了本地報紙的廣告,另外,我也問這 家報社如果我為他們撰寫電腦相關技術專欄的可能性。最後,該報接受了我的提議,自2003年2月以來,截至目前,Lowell Sun (這家報紙的名稱)仍然每週刊出我的專欄「On the technical side」。透過這個專欄,我開始建立自己成為「本地電腦專家」的地位。

經過幾年時間,我得到的工作機會愈來愈多,甚至讓我忙不過來。NKC Systems終於在2007年於美國麻州Dracut成立了辦事處,並開始雇用員工。一年後,NKC Systems正式成立公司。

每個人都不應該忘記一點,自己的職業生涯,必須由自己負責管理。雖然我現在收入比我當工程師的時候要少很多,但我卻更能掌握我的人生。遭遇裁員時,心情確實很苦悶,但它也代表著機會,讓我更深度體認到自我生命的價值。”



http://www.ambitusa.com/portal/printnews.asp?id=2725

人生下半場,拿回發球權

我欲遠離塵囂的慾望,源於一項平淡無奇的覺悟︰我已經過了五十歲大關,如果不趕緊行動,我永遠都不可能達成我答應自己要做的一些事情。
這可能是我這一生最後的機會了。

這是美國著名專欄作家、《紐約時報》評論家理察‧伯恩斯坦(Richard Bernstein)曾任《紐約時報》駐聯合國分社主任)在《究竟之旅》(Ultimate Journey)一書中寫下的一段話。

伯恩斯坦在50歲生日之後,放下工作,踏上全長一萬兩千哩的旅程,循著西元629年唐朝名僧玄奘穿越亞洲的路線前進。伯恩斯坦從西安踏上絲路,翻越重山到達印度再折返中國。對於這趟旅程,伯恩斯坦說,就像某個運動鞋的廣告詞「就是非做不可」。
「我有一件非做不可的事」,是許多人到中年者的心聲。

感覺和以前不一樣了

2002年7月,味全 公司總經理王雅鈴突然請辭,當時曾引起多方猜測。王雅鈴為何離開職場?她的答案很另類:「我想回到年輕時想做的非營利組織,以及和健康、醫療有關的事 業。」過去19年,王雅鈴在職場上算是成功,31歲就成為台灣寶僑(P&G)六人決策小組成員,後來在味全公司當總經理,她的下屬平均比她年長五 歲,她在味全期間,讓味全轉虧為盈,但就在此時,42歲的王雅鈴認為自己必須停下來。
為了更了解自己想追求什麼,王雅鈴離開職場一年。她陸續到阿爾卑斯山、紐約附近深山裡,追隨密宗高僧上課,透過佛學,她更了解自己,「別人或許看不出來,但我自己知道和以前不一樣了。」王雅鈴準備再出發。
想去航海、想經營非營利組織……,很多職場上的人,心中其實都潛藏著另一個夢想。例如,IBM軟體事業部副總經理丁瑞麟對攝影有興趣,他的夢想是當《紐約時報》的特派員;美商家樂氏公司台灣區負責人謝淑玲想要辦學校。人在接近中年時,想要完成人生第二個夢的動機特別強烈。
37歲,在廣告圈工作十四年的黃信榮兩個月前辭掉鑴實公司創意指導工作,舉家搬到台中,準備開一家走精品路線的腳踏車店。「為什麼要開腳踏車店?」黃信榮回答:「只是在圓夢而已!」
從小就夢想騎單車環島的黃信榮最近一年來不但完成騎自行車環島,去年四月,還赴日本宮古島參加14小時內完成游泳三公里、騎腳踏車150公里、跑步42公里的鐵人三項運動,小時候對腳踏車的渴望,在他面對廣告工作瓶頸時,成為心中另一個夢田。
為了圓夢,黃信榮穿起圍裙,學了140個小時的修腳踏車課程。現在黃信榮最開心的是,在他即將開幕的腳踏車店,創意可以自由發揮:「我想蓋成玻璃屋形式。」而且,他確信自己會是最懂行銷的腳踏車店長,因為腳踏車界沒有人像他那樣,有14年的廣告經驗。

創造人生第二條曲線

人生下半場》(Half Time)作者鮑伯‧班德福(Bob Buford)引用心理學家唐納‧卓伊(Donald Joy)的觀察指出:「人一過40,就會想做一點轟轟烈烈、比自己能力稍高一點的事。」
劉寧生就是在四十幾歲時,做了重大的人生轉換,結束做了近20年的聖誕飾品貿易生意,用僅剩下的100多萬元買了一條帆船。畫家郭振昌也是在41歲時,為了圓小時候的夢想,從秋雨印刷總經理位子退下,拾起畫筆。
中年轉彎的例子,中外皆然,美國班德福有線電視公司總裁鮑伯‧班德福,31歲時接下家族事業,把小鎮上的有線電視台拓展成全國性有線電視系統,但到四十四歲時,當他擁有成功的事業及巨大的財富,反而出現「成功恐慌」。他開始問自己:「成功之後,下一步是什麼?」
班德福將自己的人生經 驗寫成《人生下半場》一書,他將人生分成上半場和下半場:「上半場著重得到、獲取、學習及賺取。」例如:求學、工作、成家、購屋、賺足夠的錢買人生必需品 及奢侈品、擬定目標,然後朝著目標前進。大體而言,一般人在35歲到45歲之間,剛好處於人生中場,即將進入人生下半場。
班德福以球賽比喻人生:「在上半場你疲於奔命,可能站在勝方。但是遲早有一天,你會開始捫心自問:【人生不過如此嗎?】不知何故,得分不再帶給你像過去那樣的興奮。」

 
全球最大基金經理人彼得‧林區 放棄基金,回家為孩子包便當
 
台大精神科醫師王浩威 說,人到35歲至45歲間,通常可以預知,在自己的專業領域上,可以達到什麼樣的成績。一旦做到了,或是成功超乎自己的想像,反而覺得沒什麼。「過去一直 往上走的人生曲線,開始出現往下彎的弧度。」王浩威說,此時,有自覺的人,會尋求人生意義,再創另一條人生曲線。但也有人會逃避,捨不得有第二條線,因為 不知道是對是錯。也有人轉而追求愛情,因此這段時間,外遇也特別多。
知名管理學家查爾斯‧韓第(Charles Handy)也曾在《弔詭的年代》(The Age of Paradox)一書中提出「S型曲線」(Sigmoid Curve)理論,他認為,人的一生應在第一條人生曲線還沒到顛峰時,就開始人生的第二條曲線。
知名兒童節目主持人趙自強在35歲,拿出600萬元積蓄成立「如果」兒童劇團。「那時很多朋友都說,怎麼可能弄得起來?但是,夢想對我的召喚是那麼明顯!」趙自強成立劇團三年半來持續虧損,但趙自強還是把主持節目外的所有時間投入劇團,每天長達10小時。
今年39歲的趙自強說:「我馬上就要40歲了,40歲以後,我希望自己快樂享受工作,為小朋友們帶來幸福,而不是追逐金錢。我不是為那些人表演,而是要做有意義的事!」

為了讓下半場有意義
 
美國自由作家馬克‧漢 瑞克斯(Mark Henricks)曾在《生活企業家》(Nat Just a Living)一書中,提到1981年辭掉IBM工作,搬到開曼群島成立專辦潛水之旅公司的隆‧基普(Ron Kipp)的故事。基普在IBM公司的年薪是10萬美元(約等於當今的20萬美元,約合新台幣700萬元),創業頭幾年,基普的年薪只有他在IBM一個半 月的薪水。
基普的重大改變還包 括:搬離克里夫蘭近郊舒適的安樂窩,睡在港邊改建倉庫內,他不再監督白領勞工,成天除了忙著填充氣槽、當導遊,還得親自打掃。儘管如此,基普不後悔,他 說:「我喜歡這樣,你瞧,外面的船是我的,連地板也是我拖的。」20年後,基普還是過著這種生活,而且,他有五艘船和45名員工。 美國華爾街知名的基金管理人彼得‧林區(Peter Lynch)的選擇是回歸家庭,彼得‧林區是在家人為他慶祝46歲生日時,想到自己父親只活了46歲,突感人生來日無多,因而重新思考人生意義和生命價 值,隔年,也就是1990年,他正式離開掌管13年的「富達麥哲倫基金」(Fidelity Magellan Fund)。 


彼得‧林區的辭職,震 驚華爾街,因為他操作的麥哲倫基金資產規模達到140億美元(約合新台幣4200百億元),是全球規模最大的基金,平均年操作作績效達30%,但是,他放 棄這一切,只為每天起床幫孩子準備便當:「我可不認識有那個人在臨終之前還後悔在辦公室待的時間不夠多。」彼得‧林區說。
彼得‧林區自述人生轉折時這麼說:「雖然我很喜歡管理一個和厄瓜多爾國內生產毛額一樣大的基金,但是,我也錯過了陪伴孩子的樂趣。當你記得兩千支股票的簡碼代號,卻記不住孩子生日時,對工作就未免陷得太深啦!」

中年大冒險

人到中年,應是一切都趨於穩定的時候,為什麼如今的中年人,反而容易有顆「驛動的心」?
專研「人類發展」的學 者巴巴利亞(Diane E. Papalia)和歐茨(Sally WendkosOlds),針對愈來愈常見的中年人進行人生或工作轉換,提出這樣的解釋:「現今人們壽命延長,許多中年人發現自己不願未來的20年繼續再 做同樣的事,於是踏入一個全新的領域。」例如,大公司總裁在40歲時離開令人稱羨的位置,回到學校念建築學,再自創一家建築公司。或者,一名50歲的家庭 主婦在孩子長大後,進學校研讀社會工作,獲得碩士學位後,從事社區組織人員的工作。
可以這麼說,時代變化愈快、代表機會愈多,不甘「人生只是如此」的人,也越來越多。卡內基訓練大中華區負責人黑幼龍指出,中年轉入陌生行業,在以前的社會或許有點不可思議,但是,在未來,這種情況將會越來越多。
中年轉換的方式包括:重新學習、轉職,甚至是高難度旅行。於是,過去很少出現的中年學習潮、中年轉職潮,都已不稀奇,在歐美先進國家,還出現中年旅行潮,而且風氣愈來愈興盛、形成一股沛然不可擋的趨勢。

放棄現有,重新出發

2002年9月28日 星期六,台北天母山坡上,金融研訓院天母分院內,一群中年人早上九點就集中在一起參加「登峰創業營」。台上,勤業會計師正在講授設立股份有限公司應注意的 重點,台下40幾位學員飢渴的吸收著,有人振筆疾書、有人直接用手提電腦做筆記,氣氛比學校上課還認真。
除了付出一萬元學費 外,這些人在這段期間,連續五週的六、日從上午九點到晚上九點兩天密集學習。白天上課,晚上與業界資深人士討論,集體住宿。他們提出自己的商業計畫,在這 五週中,學習成立公司應該具備的所有知識,如果創業計畫獲得採用,更可以獲得獎金及創投的資助,令人生的夢想得以啟航。
這些人都是職場老將, 年齡在35歲到50歲之間,有十多年工作經驗的外商電腦工程師、外貿公司主管、科技公司董事長、出版社副理,及傳統產業高階主管,甚至有廣告行銷公司的創 意主管。對他們而言,「創業營」是一個機會的開端,他們要藉此向自己和家人證明,人生還有其他不同的可能。
「個月前,我們根本不敢想會有那麼多人報名參加創業營,」聯合工商基金會專員陳靜儀笑著說。聯合工商基金會想要提升台灣的創業氣氛,設計這套課程,向政府、企業界募款,提供有工作經驗者創業的管道,但是初期基金會也不知道會不會有人想要參加。
出乎意料之外的是,消 息傳出之後,詢問的電話不斷,第一期預計錄取50個名額,就有100多人報名提出商業計畫。除此之外,還有很多人因為沒有提出商業計畫而被淘汰。「你可以 強烈感受到他們想創業、想要不同的動力!」陳靜儀說。經過10人專家小組審查商業計畫、面試,總共錄取了54人。多錄取四人,是為了避免有人不來,結果五 十四人都來報到,再度讓主辦單位吃了一驚。
40歲東吳企管系畢業的張家任是其中學員之一,他對擁有一家自己的公司懷抱極大希望。張家任的創業計畫是在幼教的教具、書本中植入超薄的發聲晶片,讓書本上的圖片會發出聲音,例如蘋果自己會說「我是蘋果」。
十幾年來,他不斷在不同的公司吸收外貿經驗,最新的經驗是協助一家生產連接器的小公司設立國外部:「從零開始,到一年有四、五千萬的國外訂單,我覺得相當有成就感。」但是這些都是為人作嫁。他想要自己擁有一家公司的渴望越來越強烈。
「這十年我就像在磨一把劍,目的是為在江湖上闖出一番事業,讓別人認識我。」張永任豪氣干雲的說:「我想當另一個郭台銘!有了社會地位,人家就會對你另眼相看,郭台銘雖然只有五專畢業,但是他說的話,連總統都要聽!」
今年39歲的宣武科技董事長吳俊毅從1994年就開始創業,九年來屢戰屢敗,往來兩岸三地,甚至遠赴美國嘗試創造人生的另一個奇蹟。他最新的嘗試是想改良日本的電子白板技術,生產一款可以上網、遠距教學的白板,如果可以獲得學校、企業的採用,他認為商機無窮。

中年創業親人最不諒解

吳俊毅的創業路並不平 順,他曾過著「只皮箱走天下,三餐吃泡麵」的日子。最慘的卻是父母不認同、親戚不諒解。他們不懂,為什麼一個大學畢業的人,不在一家大公司好好過安穩日 子,偏偏異想天開,想要自己當老闆。吳俊毅則形容自己是一艘習慣迎風破浪的帆船,如果勉強駛進避風港:「我還是會懷念太平洋上的風浪。」
吳俊毅的創業冒險未得到親友的支持,讓他冒險過程中備極艱辛。相較之下,從台北到上海的張全福雖然也在進行一場中年冒險,但是算是成功例子。
1997年,安泰人壽 和大陸太平洋保險合資成立太平洋安泰保險公司,當時張全福是台灣安泰人壽大陸專案副總經理,當被問到要不要到大陸時,沒什麼考慮就點頭了。張全福不諱言自 己在台灣安泰的發展已到了瓶頸,到大陸是一個全新的開始:「一輩子,很難有此機會去經營一家資本額人民幣兩億元的保險公司。」於是,張全福不留後路的把全 家搬到上海。
真正開始探險後,他才發現:「在大陸經營公司的難度,比原本的預期難上一百倍。」這兩年,許多原本也懷抱同樣夢想的台灣保險人一一撤回台灣,鎩羽而歸,但硬脾氣的張全福不妥協。
張全福擔任太平洋安泰 保險的總經理,在他的領軍下,短短四年間,超愈第一家進入中國大陸市場的美商友邦(AIA)保險。友邦進入上海已經12年。四年前,太平洋安泰的新契約保 費收入還只是友邦保險的1/4到1/3規模。當時張全福說要在兩年內超愈友邦保險時,沒幾個人相信他做得到。但2002年4月份,太平洋安泰保險以人民幣 四千六百萬元,約新台幣一億八千五百萬元的新契約保費收入,贏過同為外商的友邦保險,領先幅度約三成。
2002年太平洋安泰剛完成人民幣五億元的再增資計畫。49歲的張全福,一天一天接近「大陸最大外商保險公司總經理」的寶座。
這些追求「人生不只是如此」的白領菁英,並非工作不順遂才要轉換跑道、改變角色,他們的血液因子裡都存在著挑戰高難度目標的特性,而他們的生涯再造的方法,也不只局限於工作。

「出走」要回自己的人生

理察‧伯恩斯坦當初在《紐約時報》工作寫書評,他說自己是「坐在家中宣判他人著作的品質就能付房租」,但是早上起床時,他卻愈來愈難擺脫一種「傷感」的感覺………
我覺察到自己黏在椅子上。我喜歡我的工作……我不會在刮鬍子時發生致命意外,但我注意到自己變得喜怒無常,會突然對《紐約時報》文字編輯發脾氣……。我知道,我真正要的是撰寫我自己的《西域記》,代表我把時鐘撥回給自己的機會,及時達成我對自己的承諾。
愈來愈多的中年人藉一趟高難度的旅行發現自己。
華爾街中年保險主管的羅伯特、帕金斯(Robert Perkins)則是在37歲那年,一個人飛到北極過野外生活。在72天裡,他划著獨木舟,穿過覆蓋冰雪的別克河,成為第一個划著獨木舟到北冰洋河口的人。回到文明世界後,他拍了一部震驚四方的電影《進入偉大的孤獨》。
2000年,由邁克‧道格拉斯主演的電影《完美的男人》,描述一個苦悶的中年教授,七年前寫出一部轟動的小說之後,就再也寫不出第二部來。50歲的他無法控制自己的人生,妻子拋棄他、學生不信任他……。
年已過50的道格拉斯 認為,此一角色是他從影生涯的一大挑戰,道格拉斯打破過去性感英俊形象,在片中飾演邋遢、面臨中年危機的教授,不顧形象的詮釋和演出,入圍金球獎最佳男主 角。30歲就成為奧斯卡影帝的道格拉斯這麼說:「如果你在職場上成功,你便有責任對自己負責,設法將自己提升到另一個階段。」

崔慈芬:我是沒有退路的

2002年9月12日,北京人民大學的廣場前擠滿了人,紅布條上寫著」熱烈歡迎!碩博士班研究生報到」、「熱烈歡迎!您成為人大人」,雖然只是一般的迎新大會,但整個校園卻因為一台攝影機騷動起來。
只見中央電視台出動一 組記者,跟著前華視主播崔慈芬忙進忙出,她是第一位到人大拿博士學位的台灣主播,專攻國際傳播。她先被「師弟師妹」簇擁著報到,又應攝影師要求,騎著腳踏 車在校園騎了一圈,一群人又把她「拎到宿舍,一開門,室友尖叫了起來說:「怎麼是妳,我才在報上看到妳的新聞呢!」
崔慈芬,2001年7月毅然離開經營了15年的舞台,報考對岸的碩博士聯招考試:「我要找一個最棒的地方成長,」她說,捨掉台灣資源,為的是要得到另一種新的資源、視野與人脈。這一步棋,有點冒險,因為她的丈夫長駐上海經商,而兩個孩子獨留台北。
崔慈芬的風險是要承受離開家人與先生的代價,但她還是毅然投身陌生的新大陸。她清楚知道,在台灣做起事來事半功倍,等於是80分往上加。在中國,她不只從零開始,而且甚至是負的,要怎麼衝出80分就是一項大工程。
沒有人能告訴她這個決定是對是錯,她心裡也徘徊躊躇過。七年前,有線電視新聞台加入戰場,重寫台灣電視新聞生態,與她同輩或比她資淺的主播先一步在有線電視台卡位,創造事業的高峰,她卻因為對老東家堅守誠諾,錯失先機。

放棄高薪,夫妻分離

錯過當年機會的她,不 想再錯過大陸熱的另一波機會,她因此成為第一位到中國大陸攻讀博士的台灣女主播。「我不只是去嘗試讀書是什麼滋味,不是念不好就算了,我是沒有退路 的。……」崔慈芬形容自己現在這個年紀是吸收菁華最強的時間,有去蕪存菁的判斷力,而生命仍保有好奇心、學習心和熱情。「憑著冒險的心,我聞到進步的味 道,我知道這個方向是對的,我的特質是不會被綁住,不會被別人、被自己過去的成績綁住,」她解釋著。
不過另一方面,崔慈芬 背後肩負許多不為人道的代價。首先是財富縮水。在結束主播工作後,兩個帶狀節目也取消了。接著她花了兩、三個月的時間到北京張羅一切,找房子、找可以聚會 的教堂,找休閒時需要的SPA、健身房,找最好替外籍人士看病的醫院、以及該醫院最拿手的科別,博士班讀三年,「培育費」要四萬兩千元人民幣。崔慈芬說, 在捨與得之間,她大約損失了一半原來該有的財富。
她的家庭同樣因此有了 大轉變。她與NOVA電腦賣場董事長鍾瓊亮結褵三年,有兩位前妻的小孩。今年一月,崔慈芬往北京移動,鍾瓊亮長駐上海,小孩暑假到美國度假,一家分居三 地,成為最典型的分居家庭。現在崔慈芬和先生往往是在媒體上得知對方的動態,電話成為維繫彼此情感的工具。
分居兩地,和先生鍾瓊亮的關係又該如何維持呢?崔慈芬只簡單的說,她只在乎先生的健康,其他問題不問、也不干涉,她最近就替鍾瓊亮安排了健康檢查。至於別人常常擔心的外遇問題,她認為成長都來不及了,沒時間操心。

中年工程師的另外一個選擇:創業

http://www.inside.com.tw/2013/07/31/how-i-became-unfit-for-the-corporate-world

本文作者 Vivek Wadhwa 現為史丹佛大學教授,本篇譯自他於 LinkedIn 撰寫的文章。Inside 先前曾刊登過 Vivek Wadhwa 對中年工程師的警語,引起不少共鳴。他本身 33 歲才首度參與新創公司的成立,40 歲自己創辦公司,他以自己的例子與研究告訴同輩人,別讓背景、年紀成了阻礙,只要擁有熱情且審慎評估,創業永遠不嫌晚。
我在 33 歲時,成為一名創業家。我為紐約投資銀行 First Boston 開發了革命性的技術,獲得 IBM 投資 2,000 萬,不過我們利用這筆錢成立了一家新公司,我擔任技術總監一職。
我既沒有企業家族的背景,也無創業願景,還有妻兒必須撫養。接下這個職位,等於放棄一份人人稱羨的工作與優渥的 6 位數薪資,踏進隨時可能宣告破產,而且收入更少的新創公司。想當然爾,這是很艱難的決定,不過,不知為何,我選擇放手一搏。
這家充滿未知的新創公司 Seer Techonologies,5 年內員工數增加至 1000 人、年營收達 1 億 2 千萬,接著公開上市。I.P.O 固然有趣,不過緊接而來的種種考驗宛若一場混亂的宿醉,興奮感全然消失,我厭倦大公司的政治文化以及滿足短期收益目標的執迷。我只想逃開。
微軟想聘用我,允諾提供價值不斐的股票。但是,我實在無法忍受再進入大企業做事。所以我選擇創立自己的公司(編按:Relativity Technologies),當時,我年屆 40。
體嘗過創業滋味後,我瞭解自己與企業環境格格不入。我沒有走回頭路的餘地,唯一令我後悔的是,我浪費了很久的時間在企業的世界打轉。
有些人說,我的轉型只是僥倖——創業者是與生俱來,而非後天塑造;他們也說,成功的創業者都年輕有為。我曾與創投人士有過激烈爭論,他們聲稱自己一眼便能判斷誰是真正的創業家——那是那些就讀小學時賣起檸檬汁或幫人遛狗賺外快的人。有些創投為自己「精準識人」的能力引以為傲,我大概沒有符合他們判別標準的特質吧。
大多數成功的創業者,其實都像我一樣,身上並沒有能讓創投眼睛一亮的地方。我怎麼會知道?因為我曾與著名學者共同以此主題進行研究。
我開始營運自己的公司後,身體狀況不堪負荷,非得轉職不可,不過當然不再回到企業環境,因此我踏入學術界發展,這是我最初進行研究的幾個主題之一。
我的團隊針對 549 名成功的創業者進行調查,發現多數人的家庭背景都與創業兩字毫無淵源,受教育時也沒什麼創業夢想。他們決心自立門戶,是因為對原有工作感到倦怠,或者蹦出想要推廣到市場的絕妙點子,再不然就是有一天醒來突然升起一種迫切想在退休前大賺一筆的渴望
52% 的創業家在其直系親屬中,是別開生面頭一個自行創業的人——Bill Gates、Jeff Bezos、Larry Page、Sergei Brin、Russell Simons(Def Jam 創辦人),這些我們耳熟能詳的創業家父母從事學術工作,也有人擔任律師、工人、牧師或政府官員;39% 的父親也是創業家,7% 有個創業家母親(有些父母皆是)。大約有 1/4 的受訪者自大學時就有了創業念頭,但有一半左右當時根本想都沒想過。在校時即對創業展現高度熱忱(比如說小學就開檸檬汁攤子)以及興趣缺缺的兩群創業家,他們的成功因素或面臨的阻礙,並沒有明顯差別。不過,前者創立了更多公司,而且動作也比較快。在 24.5% 自稱於在校期間就對創業躍躍欲試的受訪者中,有 47.1% 創辦了超過兩家公司(所有受訪者的數據則為 32.9%),69% 在吃他人頭路的十年內自己出來創業(另外一部分的受訪者則有 46.8%)。
家族企業、興趣強弱都不是主因,那麼成敗取決的關鍵究竟是什麼?答案是:教育,但是跟畢業自哪所大學無關,在另外一份針對 502 家成功科技公司共 652 位 CEO 與 CTO 的調查中,我們研究教育與公司剛成立時的業務表現和員工人數之間的關聯性,拿高中文憑的創辦人跟其他人的表現截然不同。教育確實帶來很大的優勢,不過到底是出身常春藤名校還是一般大學,則沒有明顯差異。
我們同時發現,年紀較長的創業家其實是常態,而不是特例。高度成長的公司創辦人平均於 40 歲時創業,他們也成立家庭有妻有兒,曾有 6-10 年為他人工作經驗,腦中有實際的點子。他們不想再看老闆臉色幹活,並且想要增加自己的財產。
所以,如果有人勸誡你,年紀太大又沒背景,還是別走創業路了吧,不需理會這種言語。跟著膽識直覺走,追尋自己的熱情所在。就如我一樣,幹嘛勉強自己,為討人厭的老闆賣命呢?

給中年工程師的忠告

http://www.21ic.com/news/html/104/show16919.htm 
Chip123科技論壇6F:[ l5n f
幾年前寫了《給年輕工程師的十大忠告》系列文章,不知不覺自己已經步入中年。做了十幾年工程師,酸甜苦辣、百感交集,感覺中中年工程師命運更為令人憂慮。因此想寫篇《給中年工程師的忠告》,算是姊妹篇,希望對中年工程師能有所啟發,同時也給年輕工程師有所提醒! 

所謂中年工程師,這裏我們指35歲以上,仍然主要從事具體技術工作的工程師。他們和剛畢業的年輕人一樣伏案編寫軟體、調試電路,歲月滄桑,有的甚至已是兩鬢灰白。到了這個歲數上,老婆、孩子要養活,父母要孝敬,負擔挺重。混的好的,弄個部門經理、專案組長幹幹,老闆比較器重,收入也會不錯,甚至可以月薪10K以上,生活自然不愁,咱老百姓能有這樣的日子,該心滿意足了!混的不好的,和剛出校門的年輕人混在一起,知識老化,一些方面還不如小夥子呢,老闆看中的是你那點老經驗,等你身邊的小夥子學會了,你也就該滾蛋了。這個歲數找工作不好找,老闆們一般喜歡用年輕人,老實聽話、積極、肯學、能熬夜、好管理、待遇低,不象那些老油條,壞習慣多,難管理、待遇要求高。不少單位招聘工程師清楚寫明35歲以下就是這個道理。 

多年的技術生涯讓中年工程師中毒已深,完全清除毒素真的很難,有著明顯的性格心理缺陷,與社會顯得有隔閡。他們善良、真誠、木訥、敏感、膽小怕事、喜歡鑽牛角尖、行為方式教條、清高、看不起別人甚至同類人、沒什麼知心朋友。。。對未來,他們已經沒有年輕人那麼多幻想和希望,只是想平平穩穩過好自己的日子。
)t W2Y; } A E u
如果這些年你始終能刻苦鑽研、不斷更新知識,總能夠站在技術領頭人的位置上,那麼恭喜你,你至少可以無憂地生活下去,遇到發善心的老闆,或許還能發點小財,不過需要特別提醒,不少技術上的高手卻常常被無良的小學畢業老闆欺騙,為何?心太軟,容易輕信信誓旦旦的承諾,以為別人和咱們一樣重信譽,其實社會上很多人為了利益親兄弟都出賣還別說你這個外人?騙子常說:學歷越高越好騙。雖然並不都是這樣,但書讀多了人卻單純了是不爭的現實。 Chip123科技論壇 :S V v5b t%z
L I&m/p T%w8X Z Z
如果你的知識已經老化,身邊的年輕人也開始對你表示不屑,那麼老兄,你該想想自己已經討人嫌了,是為了養家糊口死皮賴臉熬著,還是揚眉吐氣地辭職。可是辭職之後去哪里呢?換家單位還不是一樣?這把年紀去找工作,主管可能都比你歲數小,人家看著你滄桑的老臉或許會流露出憐憫神情,別介意,起碼比輕視感覺要好很多,為了生活能忍則忍,退一步海闊天空嘛! 0Y v U,I0y3B&l
www.chip123.com { {"p2K6o#Z4v(x
人生就是這樣無常,很多技術高手想當然以為他們做生意也是高手、與人相處也是高手,其實這是非常錯誤的。多數技術高手人際關係並不融洽,骨子裏很清高,蔑視別人,以為自己懂得DSP就目空一切,其實DSP只是這一生需要的無數技能的一個,沒啥牛的,還不如會吹牛、怕馬屁更實用,沒辦法,這就是社會,這就是生活!技術高手一走進生意場,往往目空一切,很快就感覺很不適應,和當初想像的完全不一樣,你不得不不去說你認為很不道德的話,也不得不去做很不道德的事,要是適應不了,對不起,等待你的只有失敗。 *a L/y-;_;_ G,v G

知識份子容易走極端,剛才還趾高氣揚,遇到點挫折,馬上就悲觀失望,懷疑自己,這是心理素質不成熟的表現。用解決技術問題的思維去處理社會問題,往往是要載大跟頭的!雖然很多老工程師逐步認識到這一問題,但中毒太久,想改變自己的性格和思維慣性哪里那麼容易呀。 Chip123科技論壇 F Q6V;O6r0v C+Q7@$o
www.chip123.com@*m:S K)nN N
]
S

困境!這就是中年工程師的困境,或許有些人能在掙扎中改變,但大部分人只能在悲傷中沉淪。對於那些工作在大學、大型國企或者研究機構的工程師則比較幸運,研究條件比較好,無須考慮這麼多煩惱的事情,專心去追趕技術前沿就可以了,雖然不能發達,起碼生活無憂,弄的好了也能搞個X等科學技術獎,評個高工、教授或者研究員之類的職稱,左鄰右舍,包括賣水果身家百萬的張狗剩見了你也會挺客氣,面子還是有的嘛,咱工程師不就是在意點面子嗎?要是你在企業工作,那可就操心多了,危機感會越來越重,尤其是在私人或者外資企業,純粹的市場經濟,單純經濟利益驅動的研究或者研發環境難以搞出什麼名堂,而且隨時面臨被炒魷魚的危機。老闆們當然想用最少的錢請來最好的工程師,你也別怪人家,要是你自己當老闆說不定更黑呢,誰捨得撒自己的錢呀。 

自己幹!---這是不少人抱怨之後說的狠話。沒錯!是可以自己幹,但要先看看自己是不是這塊料!即使你是技術高手,欠缺的東西仍然很多,甚至在小學生老闆面前優勢也並不明顯。人家有廣泛的社會關係、心夠狠、膽子夠大,光憑這就比你強!是的,你懂技術,他不懂,可是當今社會找個懂技術的人很難嗎?多少戴高度近視眼鏡的高手等著賞識他的老闆出現呢。讓別人去埋頭搞開發難道不比自己辛苦調試、編程更聰明?  m1n:m7c'J D j2P
Chip123科技論壇
u1l d
Z*T8b5b

改變思維、改變心態,把自己和賣速食的文盲老闆放在同一層次是你創業成功的第一步!要改變光躺著想是沒用的,白日做夢而已!放下你的電腦和示波器,到你鄉下表妹的菜攤子上幫忙賣菜吧,看看你那小學畢業的表妹如何跟人打招呼、如何介紹產品、如何談價錢、如何留住老顧客。。。實習上幾個月保證大長見識,保證會讓你深刻反省自己!這些學問可一點不比你的JAVA低級呀,值得深入研究,保證終生受益!! 
g*d c j `4r!f5T$z)S
要有賭一把的勇氣和膽識,當你創業的時候,很多投資和決策需要你自己下決心,不象以前打工時候,這些由你當初看不起的的沒文化的老闆去決策,人家承擔風險,而你旱澇保收,現在不同了,賠錢賠的是你自己的血汗錢,有所猶豫和謹慎是必然的,但關鍵時刻要敢於去賭,沒這點勇氣和膽量是成不了大事的。很多工程師這時候竟然和當初蔑視的老闆一樣縮手縮腳,瞻前顧後,為什麼?當初花的是別人的錢,現在花的是自己的錢! 

工程師們善良、坦率,這是優點,但生意場如同戰場,兵不厭詐,需要心計!教科書、生意經以及成功企業家都諄諄教導我們以誠信贏得顧客,但現實是你這樣將處處被人算計,更會失去顧客,要知道你的顧客也不見得是什麼善類,需要鬥智鬥勇,往往他滿意了,你就要賠錢了,當然如果你真的好心到捨得把自己的錢送給別人那另當別論,但記住,人家沾了你的便宜背後還嘲笑你是笨蛋你也能接受並開心?生意場上好心未必有好報!這不是危言聳聽,有點生意頭腦和經驗的人心裏都明白,但不會說出來!最不講信用的人嘴上成天講的就是誠信,為什麼?要是說了老實話下次怎麼算計你呀?難道會傻忽忽地讓你聰明起來防備他?這麼說難道商業全是欺騙嗎?當然不是,但你需要理性地識別,以免以後栽大跟頭,血本無歸! 

市場是一門動態的、複雜的學問,值得工程師扔下電腦花幾年時間去研習!瞭解市場、判斷市場是取得事業成功的關鍵。瞭解市場不能只從報紙或者電視裏獲得,那些知識早已經象被注入水的牛肉,味道早變了,而且很多訣竅和內幕是無法從這些管道獲得的。想搞房地產?知道發展商怎麼與物業代理密謀臨時雇傭大批偽購房者造成熱烈搶購的景象吸引誘騙真正買房者上鉤嗎?知道怎麼編造購房者去騙取銀行貸款嗎?呵呵,其實每個行業都有很多潛規則,玄機,外人不瞭解而已!如果你憑藉一點書本報紙知識就貿然介入,創業的開始就是失敗的開始!用更多心思瞭解、挖掘行業秘密和訣竅,不妨和行業資深人士交朋友,保證獲益良多!! 
&@ l6x A }.Un Q
生活中不少高工、教授帶著項目下海,想法確實好,專案確實也不錯,但恰恰由於自身的問題導致最終多數慘澹收場,到最後還只會怨恨別人(尤其是投資人),就是沒有反省自己的不足。這這些始終不長進的工程師下次還會犯同樣的錯誤,還會失敗!技術不等於市場,更不等於成功。專利技術的市場轉化率連1%都不到啊,就這可憐的1%還有不少是失敗的結局。清楚瞭解現狀,才能更好地把握自己的未來。 

呵呵,瞎扯這麼多其實也是自己這些年的一些感悟和體會,希望對咱們中年工程師能有所啟發。其實感想還有很多,留待以後慢慢豐富吧! 2] p g9_ J$h6n)D N

最後拜託各位兄弟,看完後順手給頂一下,以便讓更多兄弟看到,也歡迎交流,共同進步,大家一起奔小康! 

^)g D h
_3g G s%G7b

早上看了幾位仁兄的發言,這裏就個人情況補充說明一下: Chip123科技論壇N6} d -G7l&Y
R


我從5年前開始基本脫離具體技術,轉而先後從事管理、市場策劃等,力求改變自己、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做過總工、副總、總經理等職位。隨後開始創業,經過幾年艱辛努力,雖不敢說發達,但總體情況不會比IBM、微軟中國公司的中年工程師差什麼吧。 www.chip123.com o T&i O Z%B }
www.chip123.com7a8M S ` w(} `
每日忙著瑣碎的雜事,招聘、廣告、市場策劃、物流。。。,覺得每一方面都有大學問,值得深入研究,以前單純做技術,視野確實太狹窄,總以為技術就是一切,其實這錯誤的認識,也因此碰了很多壁,走了很多彎路! (x n ^ W6s'^ T ^
6m ~6W x g Z f E8V o
技術確實是越來越生疏,但這已經無關緊要,憑著十幾年的技術積累,把握好產品的方向還是沒問題的,讓年輕人埋頭去編程、調試不更好?當初咱也是這樣過來的啊。  Q i {(X x-m&~
www.chip123.com k+o ^ u&b;i A
從當年大學畢業後分配到某國家級研究所從事軍工產品研發(呵呵,這兩年軍事論壇熱吵的某重點型號產品當初俺也參與了設計,雖然只設計了兩塊電路,還是有點自豪感的啊)算起來十好幾年了,看著那些仍然在以前研究所工作的舊同事(呵呵,現在有的也當高工啦,寫書寫論文什麼的,我就沒這本事啦),我覺得我的轉型是正確的,因為起碼經過若干年艱辛,能夠自己掌握自己的命運,能夠按照自己想要的方式去生活,而不是被動地因為生活壓力而忍受、忍耐,從而失去了自己的夢想。

一封台積電離職工程師寫的信


( http://www.7headlines.com/article/show/232653560?fb_action_ids=287343621403195&fb_action_types=sevenheadlines%3Aclip&fb_source=other_multiline&action_object_map={%22287343621403195%22%3A403810133065674}&action_type_map={%22287343621403195%22%3A%22sevenheadlines%3Aclip%22}&action_ref_map=[] )

Shannon Wu的美麗境界 Oct 22 Thu 2009 00:33

看到一群研究生小朋友在這裡爭排名,爭校名,覺得很幼稚,很不切實際。你們可曾想過:橫在各位前面的,有更複雜,更可怕的問題?那就是--生涯規劃以及就業。

問各位幾個簡單的問題吧,你將來想成為什麼樣的人?你想進入什麼樣的公司?很多人會回答:我想當高級主管,進台積聯電賺股票,因為我崇拜張忠謀、曹興誠........

以下是我就業三年以來對台灣電子資訊產業的一些看法:

半導體產業的專業分工的確是個趨勢,可惜的是,台灣所分到的工,卻是需要龐大資金、高耗能、消耗人力的製造端,即俗稱的晶圓代工,而非低成本、智慧導向、 高報酬的設計端。但因為台灣起步的早,已經造成了服務及資金上的障礙,後進者不易跨入,所以在近幾年造就了高獲利,獲利高就吸引人才投入,也就造成了大眾 的誤解,認為進入晶圓代工業就是高科技人,其實,差遠了。

接下來就生涯規劃的數個方向來探討:

A.工作樂趣

半導體,以研究的角度來看,是一種高科技。但晶圓代工,其擺脫不了工廠的本質。台積有一千個碩士、二百個博士,其中大概只有10%是在做先進的製程研發, 另外90%都是在做工廠的事-----重複,無聊,疲累,不太用到大腦,還得忍受無塵室的衣著與輪班的痛苦,不僅不高科技,而且毫無樂趣可言。

在美國,晶圓廠中生產線的事只有專科生才會去做,在台灣卻是一堆碩博士搶著做。在美國,新的晶圓廠只會蓋在人煙稀少的沙漠或森林地區,因為美國人把它看做 是一種高污染的東西,在台灣卻是蓋在科學園區裡,而且就在你家隔壁。以前台積的Wafer Tech本來要蓋在加州的Santa Clara,當地居民聞訊群起反對,州政府跟老張說:"不符合土地使用效益。"

美國人對晶圓代工是不是高科技,從台積在美國發行的ADR也可以看出來---從來沒超過US$30.資本只有台積五百分之一的Yahoo是US$270! 由此可見智慧和遠景的價值,連老張自己都說:台積裡有一千多個碩博士,但真正有創意的找不到十幾個。這正反駁了曹董晶圓代工是智慧密集產業的說法。

B.昇遷

現在進台積、聯電,未來想昇遷,別鬧了!你去聯電跟人事的interview,她會問你一句話:若是當一輩子工程師的話,願不願意?

這下你懂了嗎?其原因就在擋在你前面的人太多了,而且個個是碩博士.最糟糕的是,你會發現你的主管沒大你幾歲,頂多十歲,晶圓廠的主管都是既得利益者,不用進fab,不用輪班,只要開會看報告,每年領的股票是你的倍數,你說他會走?等到他退休?你差不多也該退休了吧!等擴廠?對不起,有幾百個年資比你深的已經在卡位了!

等南科?據研究:這個大餅是不太可能實現的,就算實現了,以台積6~12廠二十幾條module,目前博士及五年年資以上的碩士人數,也不夠分所有的主管位子,輪不到你的!去其他公司?哈!你會發現另外一大票人也有這種想法!到時候又被老鳥幹掉了。

靠表現?前面說過晶圓廠裡創意的工作不多,頂多是靠勞力,比誰晚下班,比誰報告打字漂亮........等等,一些你們這群目前尚有遠大志向的學生所不屑的工作。你會發現大家的表現都差不多,因為工作難度低嘛!靠諂媚?這一 套蠻管用的,不過不是每個人都做的來!

我是台清交?對不起,不玩這一套,我是台的,以前我們部門裡跟主管走的最近的是逢甲的,當然,公司也察覺了升遷問題的嚴重性,於是想出了一個聰明又簡單的 方法:給title嘛!中國人喜歡Title,就給你嘛!反正又不花錢,台積有一種Title叫主任,要進fab做工的,聯電有一種叫高級工程師 ------下次你碰到一個高級工程師不要驚訝,他可能只做滿兩年......

C.賺錢

很多人以為進台積聯電,就可以年年領股票,將來變成一個坐擁股山的大富翁,那就錯了!你知道一家公司為什麼要發股票嗎?簡單的說,是因為它有遠景,需要擴張,是把去年賺來的錢,變成擴張的資本,去買設備,蓋廠房,是把去年賺來的錢,變成擴張的資本,去買設備,蓋廠房,那股東怎麼交待呢?賺的錢不是該照持股比例均分嗎?於是公司就把該發的現金,換成股票發給你。賺的錢裡面,也有員工配股的比例,聯電約8%,台積是7%.但是,一家公司有可能會無限制的擴張下 去嗎?如果是,那為什麼叫有限公司呢?

中鋼這家公司是個絕好的例子,你知道嗎?它一年賺的錢不會少於台積電呢!都在一百七八十億左右!!!EPS也恆常維持在2圓左右,如果你常看報紙,也會發現它是外資買賣的大標的之一,曝光率很高的,所以殆無疑問,它是一支積優股。

今年初還被遴選為世界最有效率的鋼廠,可是為什麼它的股價只有二十幾圓?那就是因為它已經是一個成熟飽和的產業了,沒有再擴張的餘地了,如今的盈虧,只能隨著全球景氣的起浮,很難以自身以技術或資本驅動成長,所以它不發股票給你了,只發現金------董事長王鍾渝說:比定存好一點。

你想這樣的股票會吸引你嗎?於是推論到我們的台積聯電以後有可能走到這樣的地步?答案是肯定的!只是不知道是什麼時候而已!沒錯,由台積接到 motorola的訂單,可以察覺IDM下單至專業代工廠的驅勢的確已經形成,但是你有沒有注意到,它是下0.25um的。它幾乎在同時,把更先進的 0.18um技術移轉給新加坡的Charter,為什麼?它怕你台積以後掐住它的喉嚨啊!半導體的製程與設計就像人的左右,合作無間,密不可分,尤其是先進的製程:如果把它通通交給別人,就等於把一隻手砍下來給別人幫你操作一樣.AMD的K7產能嚴重不足是導致佔有率偏低的主因,但它還是不敢下單給號稱已有cpu程技術的台灣代工廠,寧願在自己的IDM慢慢熬,why?為什麼矽統會莽莽撞撞的要自己蓋晶圓廠?為什麼凌陽當初想收購德國的六吋?因為被台積掐喉嚨掐怕了啊!

TI的總裁來台灣被記者問到有沒有意願下DSP的單子給台灣,他連忙搖頭說不可能:DSP是TI的命脈,製程研發當然是自己做,不過他說,有可能把10% 的類比產品交給台灣,我們知道類比的東西0.6um就綽綽有餘了,另外我們可以就全球各IDM的動向來觀察台灣的晶圓代工業的成長:

(1)美國:IBM的bluelogic拉走了台積一堆客戶就別提了,其它的IDM也很聰明,除了下單給你,它還會扶植一些你的敵人,以免以後被你掐喉嚨,除了前面的motorola-Charter,還有Lucent-Charter,HP-CharterTower,TI-韓國的安南,不勝枚舉,都是放資金進去的,以後當然是優先照顧囉。

(2)韓國:自己產能都嚴重過剩,當然不可能下給你,還跟你搶代工的生意呢!甚至搶到台灣來了----去年韓國人把一片0.35um八吋代工砍到六百元的慘劇想必大家仍記憶猶新吧?

(3)歐洲:算是跟台灣晶圓代工比較親密的一群,尤其是Philips,下了很多大單子給台積,可是你有沒有注意到,STM,Siemens仍然不斷的再蓋廠。

(4)日本:才剛開始,是台積聯電渴望開發的處可是你覺得日本人會比美國人笨嗎?從富士通的動作就可以看出來。

(5)德國?一rampup起來,在台積的單子馬上轉過去了,哈,一個敵人扶植起來啦!即便有這麼多的阻力,我相信台灣晶圓代工的成長,仍然是可以預期的,如果半導體的年需求量仍有Dataquest講的15%,而且我對台灣工程師精良的技術及服務深具信心,但是,但是,成長如果有阻力,就不可能是無止境的。晶圓代工的成長什麼時候會到一個平衡點?台積、聯電什麼時候會變的跟中鋼一樣:年賺數百億,股價二十元,變成上個世代的產業?講的更白一些,如果你現在進台積聯電,還能撈多久?

這個問題,最先看到的是張忠謀,他知道研發創新是產業成長的動力,那半導體這種東西可以創新到什麼時候呢?

他說:照目前shrink的速度,再翻幾翻就差不多了,樂觀的估計是10~15年。Berkeley的教授PaulMesser用統計學的種種方法丟進電腦去算,是7.56年。如果5~10年前就進了台積聯電,那麼恭喜你,你是富翁了,而且你有希望成為主管,或你已經坐在主管位子上了,從此你的生活無虞, 可以幹到60歲退休不成問題,不過請你一定要注意,在股票高點的時候一定不要戀棧,速速賣掉,以免到了退休的時候,可能會抱著一堆20幾圓的股票不知所措。如果你在台積聯電的年資是3~5年,那麼大家互砍拼主管吧,大家都知到在fab做工的人,昇主管是唯一不必中年轉業的救贖之道。

如果你現在才想進去,抱歉,沒什麼好康的了,頂多每年基本比例的股票而已,最糟糕的是,你會因為昇不了主管,工程師又幹不久,而被強迫中年轉業,你的股票,要讓你創業,養家活口兼退休金,恐怕有點困難.

D.生涯規劃

現在台積電內部的工程師間很流行一些話題,一是十年計畫,因為老張說台積未來的十年會更好,所以大家銘記在心了.這個計畫就是:如果照現今一年二三十張的 股票以及百元以上的股價,如果都不賣,十年後大概就有二三千萬.為什麼幹十年就要跑呢?因為大家都明瞭:這種工作不是可以久幹的,前面說過,體力導向、難度低、取代性高、適合年輕力壯時做,至於十年後的股價是不是仍然能在百元以上,就是大家認知上的盲點了,前面已經做了詳細的討論。

但不變的事實就是:十年後你的人生就是押在一堆股票上面,你沒有專業了,不管你研究所是唸資訊,化工還是材料。四十歲了,在fab混了十年跑出來,和其它領域脫節太久,不可能再回去了。

那麼做什麼好呢?這是第二個流行的話題,叫做第二春,有人打算合夥開幼稚園,安親班,有人打算專心當個股票族,以證券公司為家,有人想當泡沫紅茶店的老闆;比較積極一點的,想投資一些新的科技公司,可是對一個在fab這種僵化的地方待久的人來說,什麼叫新科技?是很模糊茫然的。

四十歲了,當然要有第二春!試想一個人若是打算活到八十歲的話,還有四十年要熬呢!但是,以上一切第二春要實現的前提,完全建立在你手中的一堆股票面在四十年之內,要夠你買房子,養二個小孩,投資創業-----還不能虧本喔!要不然小孩以後的學費,或是你的退休金就沒了.因為台積的薪水之低,在園區是出了 名的,所以這十年內你不可能不賣股票;加上台積人為了維持有錢人的形象,每個人都立志住別墅、開名車。假設,聽好喔:你付完了你的別墅及名車,而且前面講 的中鋼那種事不會發生,你還有一千萬的股票,請問各位一個問題:用一千萬來投資創業,實現第二春,小孩養到成人,並存一筆退休金,從四十歲撐到八十歲,夠 不夠?(注意,中鋼的事不能發生,你開的店不能倒喔!)

我想,每個人的心中都有答案了吧!那就繼續幹下去呀!幹麻走呢?可以的,如果以你四十歲的年紀還受得了那種環境、還能輪班的話,而且你要小心到時候的台灣勞基法必須保障資深的員工,因為後面有一大堆小你十歲、薪水比你低、沒家累、每天可以加班到十點還是活龍一條的人準備取代你!有些不認命的,就有第三種話題,那就是鍍金說----他們認為,以台積目前的聲望及名氣(辦音樂會啦,認養公園啦,老張到處去說它是世界級企業啦..),在裡面待過就是鍍一層金,去其它fab廠一定是睥睨群人,榮登主管。

前面說過了:工程師們沒有一個是笨蛋,台積內部有這種算計的人何止數百。可惜的是他們雖然不笨,卻都有人性上的弱點----要撈夠了才走,等台積沒有撈頭的時侯,其它廠的主管缺還有你的位子嗎?是不是又會變成像在廠內一樣,老鳥坑殺菜鳥的局面?

這個行業已經走到了以年資敘賞的地步,你會發現永遠有一堆人的年資比你久,張忠謀,曹興誠是傑出的企業家,張忠謀首創的晶圓代工是絕好的創意,曹興誠結合各大設計公司,成立數個財務獨立的代工廠,以突破台積的封鎖,增加管理的彈性,也是絕好的創意.他們靠著這樣的創意,加上不懈的努力,胼手祗足,克服萬難,終於在新竹的一片亂葬崗上建立了台灣的半導體工業,替我們的國家,在紡織,鋼鐵之後奠定了次世代新興工業的基礎。我們感謝他們的貢獻,我們親炙他們成功的心得,但是,這創意是他們的,這榮耀是他們的,這成功是他們的,不是你的啊!

如果你早個五年十年進去,你或許有辦法在公司草創時期,直接的、大範圍的來實現他們的創意。可是如果你現在才想進去,你只能當個小嘍囉而已,在一個人家已經定義好的一個小範圍裡,埋頭苦幹,難以伸展。張忠謀說:"大機器裡,即使是一個小螺絲釘都是很重要的。"當然,這是對的,但是,一個小螺絲釘需要碩博士來做嗎?這就是請大家來思考的問題了!也是我為什麼貼在這個版面的原因。

即使你是電子所固態組的碩博士,順利進了製程整合研發部門,你也會發現這是個官大錶準的地方,決定參數調整,流程變動的永遠是那一票人,小嘍囉頂多是幫他們做做實驗,抓抓defect,打打雜工而已。你想他們會容許你像以前唸書時在實驗室般地在生產線上亂搞嗎?這已經是晶圓廠裡最有創意的部門了!是的,我同意要當大廚師之前,總該先掃三年的地、切三年的菜.於是這又回到先前所提的老問題--因為競爭者眾,決定誰出線的並不單只靠表現(還有諂媚,年資......等種種因素),你可能因為一直當不了廚師,又受不了小弟的工作,而提前出局。一份工作,除了是養家活口的憑藉以外,我們總希望它能讓你一天八小時(ormore)在裡面愉愉快快,進一步做一些小小的自我實現,如果都做不到的話,至少它必須是個可以方便讓你轉業的專長,一個更上一層樓的基礎。

像台積、聯電的大公司很多,我們也可以常常聽到或看到,例如宏X的某幾位工程師帶著他們設計主機板的專長出去另起爐灶;MorganStanly的某位分析師帶著他資訊業財務分析的專長,跳槽到IBM高級顧問;Intel的幾個小毛頭帶著他們VLIW的專長,成為ADI的高薪DSPcore設計 師................

太多太多了,這些例子共通的特性就是:他們的前一份工作給了他們專業上的成長與啟發,成為他們更上一層樓的基礎----你覺得晶圓廠的工作,有哪些可以是你可以被外界認定的專業?可以是你更上一層樓的基礎?

有太多太多從小過關斬將、一路讀到研究所、看過無數paper、寫出一篇有自己idea的論文、高高興興拿到了碩博士學位、成為鄰里光宗耀祖模範的人,被 trap在晶圓廠裡面,每天做一些重複,單調,瑣碎的事。是的,這不能怪晶圓廠,工廠的事,本來就是這種性質,況且一個願打,一個願挨,你自己要來的,又不是我把你綁來的!

於是,被稱為是下一世紀最熱門的生物科技所需要的化學、應化人才,寧願去晶圓廠做個etching;被認為是國內亟待振興的軟體工業所需的資工人才,寧願去晶圓廠幹個MIS;在台灣幾乎是零-------但異常重要的半導體設備業所需的機械、材料、電機人才,寧願去晶圓廠修機器,當個QA;剛起步的通訊業,政府一天到晚在喊沒人才,人到哪而去了?可能在晶圓廠幹product吧。晶圓廠的可怕,就在於它對人員的吸納是全面性的,幾乎涵蓋了理工學院的所有科系-------你聽過某大化工系某級全班退伍後都去晶圓廠報到的事嗎?不要懷疑,這不是新鮮事了。

有注意張忠謀最近在媒體所發表的談話(股東會不算,因為理所當然要報喜)的人會發現,他不太談晶圓代工了,反而談起軟體、通訊、電子商務、生物科技云云。 他脫口而出,罵台積工程師有創意的沒幾人,也罵台灣廠商有創意的沒幾家,會成為我國工業發展的障礙......等等,我不曉得他知不知道:以他的創意出發,而今澎勃發展的晶圓代工業,如今trap住多少在各行各業可能是傑出創意人的工程師?數量之龐大,已經相當程度的造成了一個人才斷層。十年之後(如果真的可以撈十年的話),我們或許可以看到台灣人力資源運用史上最大的笑話--------一個個當年學有專精的生化學家,軟體人才,機械,材料,電機碩博士開起了幼稚園;當起了小吃店,泡沫紅茶店老闆......每天上午九點拎著報紙去證券公司報到,這和各位小時候的志願、考上研究所時那股對未來的豪情與期許,有沒有一些出入?

不管就政府的教育投資或是人力資源的運用來說,都是一種巨大的浪費!

------------------------------------------------

林林總總說了許多,無非是想告訴你:還沒走出社會的眾多研究生學弟妹們,在現今媒體吹捧兼以企業領導人造勢的晶圓代工業,在重重的彩色煙幕後面,有哪些你看不到、但與你切身相關的東西,總結如下:

A.半導體是一種高科技,但晶圓代工本質上是偏向工廠的。在現今碩博士畢業者眾的狀況下,如果你研究的東西跟半導體不相關,你就無法進入製程研發,或者元件設計模擬等較能發揮專長與創意部門----你做的事,就很可能只是工廠的事.而那佔了晶圓廠近90%的工職。

B.晶圓廠的工作,很多必須是輪班的:重複,瑣碎......貨多的時候,壓力很大,如果打定主意要在晶圓廠發展,昇主管(只需開會和看報告的主管)是唯一的解脫之道,但是目前看來,各單位年資5~10年者,恐怕南科那一兆的廠蓋起來(很難!),都不夠分他們的主管位子;現在進去,要昇主管是很難的。

C.硬體的發展是有其極限的,半導體微縮製程的進展,根據專家估計在7.56~15年之間,就會達到一個極限。但市場競爭,合縱連橫所導致的產業發展成熟而停滯,可能來的更快。你想進晶圓代工賺股票,要注意這種趨勢的發展--------你該算計一下你想去的地方,發股票可以發到什麼時候?若干年後你受不了想出來了,它的股價會是多少?

D.如果你在晶圓代工廠裡是做工廠的事,那這樣的工作內容,是無法讓你俱備某種可以轉業、創業的特殊專長的----也就是說,你在晶圓廠消耗的光陰、學到 的東西,不太能夠成為你將來更上一層樓的籌碼,如果你不想在晶圓廠混下去的話,若是你股票賺的不夠多,中年轉業要撐到退休、壽終,難度相當高-----這是你最需要擔心的一點。

到底什麼是創意呢?為什麼要強調創意呢?簡單的說:創意就是你可以看到人家看不到的,所以可以在這些事物上面,把它做的更好、更快、或更便宜,這不是各位正在做的論文嗎?(如果你不是文抄公的話)

具體的說:它就是一種智慧財產,不管是有形的一顆晶片,一段程式碼,一種製造配方;或是無形的,一種服務方法,一個能夠振衰起蔽的口號,一個組織再造的方案,都是創意的表現。

唯有創意,才能破繭而出,找到生存發展的活路;
唯有創意,才能甩開對手,保持你目前的競爭力;
唯有創意,才能帶給你工作上無比的成就感與快樂;
也唯有創意,才是你的成功與致富之道。

我們說美國是任何idea的發源地,為什麼他們總是有這麼新穎、這麼好的idea?除了他們匯集了最好的人才之外,另外很重要的一點是:任何人才都能適得其所,找到符合他們所學、可以讓自己發揮才情的地方。也正因為如此,全球最好的人才紛紛流向美國,由一個良好規範下的自由競爭體制,這些人粹煉出許多世界第一的企業。

在矽谷,很少人會羡慕你在Intel或是Lucent,相反的大家有點把這種大公司當作是初出校園的人才訓練所,大家只問你有沒有idea,idea,idea.所以這裡創業風氣之盛,世所僅見.當然失敗也是常態。

這兒的人習慣失敗--------失敗只是告訴你,這樣的方法不行,於是你離成功又近了一些!

當台灣的工程師聚在晶圓廠的一隅談論著哪家又接到誰的單子、哪家上月營業額又衝到多少的時候,矽谷的工程師可能在交換最新的技術或產品資訊.當台灣一個剛退伍的年輕人還在著迷於晶圓廠漂亮的大廳和報章雜誌上每每提到的"高科技"-其附圖必為無塵室的光鮮形象的時候,美國一個剛畢業的小伙子 可能在他家後院的車庫創業了。所以,當我們熱切的預測晶圓廠的工程師十年後可以撈到數千萬的時候,四個印度工程師在矽谷發明了超強的資料庫查詢處理引 擎,Amazon以新台幣66億將它買了下來;三個UIUC的博士班輟學生發明了超高效率的靜態時序分析演算法,旋即成立公司,Synopsys以每金六 千萬跟它技術授權......這樣的例子,俯拾即是,在矽谷當地的報紙算是小新聞了。抱歉我是學電機的,所以只能舉一些相關的例子,在其他的領域,一定也有相當多類似的成功實例。他們有創意,有遠見,不怕失敗,就是為了一個夢想:

要成功,要致富。

"A dream makes a team,the team builds the dream!"
張忠謀所強調的創業精神,該就是如此吧!

台灣的產業,能讓各位發揮創意的,實在不多,提來提去,所謂標竿企業就是那幾家擁有數個大工廠的公司---製造業掛帥,就是我們的特色。為什麼我們的黨政大員、企業領袖、現在總是把創意創意掛在嘴邊?因為他們很清楚:製造業的特質,就是往低人工成本與低土地成本的地方移動,為什麼日本的半導體業要 outsourcing到台灣?因為台灣做的又好又便宜。大陸正在發展他們的集成電路工業,NEC在上海的華虹,Motorola的天津廠都有 0.35um的製程,雖然,因為政治的因素,他們沒有辦法得到先進的製程設備,可是,在台灣請一個工程師,在大陸可以請十個,在台灣租一塊地,在大陸可以買十塊,更可怕的是,現在在美國各大公司的先進半導體實驗室,大陸人不知凡幾,台灣人都不見了,回來撈錢了。台灣工程師的薪水越來越高,園區的地越來越貴,學生們都不願意出國去學更先進的技術,寧願進工廠,做股票的大夢。

你憑什麼說,大陸的晶圓代工,永遠沒法子威脅台灣?胡定華說,大陸的半導體業在十年後,會成為台灣嚴重的威脅.....哈,又是一個十年理論!當然,我們仍然可以在這個代工廠遍佈的小島上,找到一些靠著創意與努力、結出甜美果實的例子,高雄左營有家公司叫微妙軟體,老闆和14個工程師散盡家財,每天焚膏繼晷,終於研發出世界最強的3D/VR(虛擬實境)引擎,Intel捨棄微軟的同類型產品,準備用他們的來demo PentiumIII,許多大公司想收購他們,或爭相入股,都被拒絕了,他們著眼鬊e大的教育,遊戲軟體市場,預計2000年的EPS有57元!!請注意 這一家公司,這裡寫的很簡單而已!中正大學的網路實驗室開發出功能最強的中文搜尋引擎,現在已經成立了一家公司,國內各大網站莫不使用其技術。還有我們熟知的趨勢、矽統、友立......像是沙漠中綻放的雛菊,在向世人昭告:我們也有以自己的智慧開發出來的產品!

具備創業精神,並不就是叫你去創業,而是一種工作態度,張忠謀告訴你:只要能夠發揮創業精神,你就能成功立業。

同學們,看了以上所舉的各種實例,你有什麼感想呢?晶圓代工是別人的創意,所以他當大老闆,你當小嘍囉;他賺大錢,你賺小錢,小錢不要緊-----糟糕的是你的小錢完全操之於人,操之於環境....你該發幾張,可撈幾年,股價多少,幾乎是由別人來決定,而且,你的人生好比開口向下的拋物線------一開始很風光,若干年後變得平緩,進而停滯,以後會不會下滑,我就不知道了。如果你堅持要做能發揮創意的工作,而且秉持著張忠謀所講的創業精神,不怕苦、不怕難,勇敢面對人生的無常,那我始終相信聖經裡的一句話:凡付出者,必得報償。你會成功的--------此時你對你該有什麼地位,該賺多少錢,有多得多的 掌控權。即使環境再差,你仍然可以帶著以前學會的一身應付挫折、突破困境的好功夫,放手一博...說不定可以再創一番新境界。

你的人生,好比是一個開口向上的拋物線:一開始很鬱卒,失敗挫折接踵而來,爾後漸入佳境,然後向上攀升。兩條不同的人生路途,絕大部份的是選擇前者的,因為看的見,摸的到,阻力小。只有少部份的人是選擇後者。各位崇拜的張忠謀,曹興誠,還有當初跟他們一起披荊斬棘的諸多夥伴,是選擇後者的.我們台灣,需要多一點這樣的人。

我們要擺脫製造業的宿命,就要充份運用全世界密度最高、素質也最好的碩士群,完整而全面的發展具創意與創業精神的高科技產業或服務業。有人說我們不用抄襲美國,那麼經濟部長會告訴你,只有這樣才是台灣的活路。但是人力的配置,最終的決定權仍然是在擁有某種專業背景的你,你決定去哪兒,我們產業,就會走往那個方向。

這樣的決定,是個巨大的心靈工程,需要耗費許多時間精力,充份的瞭解、瞭解、再瞭解,瞭解一個產業、一家公司,明辨何者是浮面,何者是真實。瞭解你自己最深沉的內在?你想要什麼?你有多少能量?能做什麼事?這樣的瞭解,有人花了數年,有人花了數十年,才終於開悟。我不懂,即將面臨就業這樣一個複雜、卻也是人生中最早、時機最好的關卡的你們,怎麼會有時間來吵排名、吵校名呢?

我是從晶圓代工業逃出來的人,這篇文章因此引用晶圓代工的例子也最多.....機會來了,你該帶著你的創意及夢想,尋找、甚或開創另外一片新的天空,不要路走到一半才來後悔,才驚覺浪費了太多的時間,像我這樣。

網路是開放的園地,一種主張、說法,總有正反兩面的意見,對於許多網友的肯定,我衷心感謝------網友們的指正,我誠心接受,至於網友們情緒性的攻訐、否定,就是各位學弟妹們的作業:去明辨吧。

得罪了許多老同事,在此也衷心致歉。希望能帶給各位一些幫助。


【鴻海工程師問郭董:為什麼爆肝的是我,首富卻是你!!】


人生的教練 臉書頁 2013-9-14

郭董說:我們之間有三個差別

第一:

三十年前我創建鴻海的時候是賭上全部家當,不成功便成仁
而你只是寄出幾十份履歷表後來鴻海上班,且隨時可以走人

我們跟你的差別在:創業與就業

第二:

我選擇從連接器切入市場,到最後跟APPLE合作
是因為我眼光判斷正確
而你在哪個部門上班是因為學歷和考試被分配的

我們之間的差別在:選擇與被選擇

第三:

我24小時都在思考如何創造利潤
每一個決策都可能影響
數萬個家庭生計與數十萬股民的權益
而你只要想什麼下班跟顧好你的家庭

我們之間的差別在:責任的輕重

畢業生應該加入新創公司的三個理由,看完還會想去大企業嗎? 


( http://techorange.com/2013/09/16/why-join-startup-first/ )

科技報橘 李浩綸 於 2013-09-16 10:04:30 發布

在整個科技板塊變動後,越來越多有想法、冒險精神的「新創板塊」紛紛上移,改變整個產業結構,也改變了未來工作的趨勢與機會。而在過去,新創公司和創業、創新風氣還尚未復興前,學生在準備踏入職場時,往往考慮的是:

    如果要有一個成功的人生,該去哪間大企業上班?申請、面試的公司的攻略是什麼?

但現在隨著創業風氣漸起,越來越多畢業生想的是:

    如果要有一個成功的人生,先加入新創團隊(或是成立新創團隊),還是先去大公司磨練比較好?

我認為因人而異,每個人的個性、志向、生涯規劃不同,當然就會有不同的答案。但,如果你是冒險和創新精神十足,又希望工作挑戰性高的人,以新創公司為職涯的第一站,絕不會後悔。

知名媒體《 Forbes 》、《 FastCompany 》對這個議題都有各自的看法,我另外加入 Facebook IPO 時的第一手近身觀察,整理成以下要點,供大家參考。

    畢業生應加入新創公司的三大理由:

「不再是大企業下的一顆螺絲」,在新創公司你可以發揮的空間更多

你討厭成為「大公司下一顆螺絲釘」的感覺嗎?新創公司應該不會讓你失望。

通常新創公司的架構都比較扁平,沒有太多複雜的權力結構關係,公司的文化也是開放的,任何人有不同的意見,無論你是創辦人還是第一周上班的實習生,都可以暢所欲言地表達出你認為有更有價值的論點和 idea。

另外,如果你是一個才華洋溢的人,在大企業可能不會很快樂。因為大企業不希望你去想很宏觀、創意的發想,它希望你把所有的時間花在專注在一個細節上(螺絲?)。但在新創公司就不一樣了,如果你是一個通才的程式設計師,你想跨領域到 UI 、 UX 設計,或是行銷,只要你有能力和創意,就有舞台。

而且,即使你是一個能力很強的人,在大企業升職這條路上,無論是時間還是機運,要等待的變數都比加入新創公司多許多。如果你真的是當 CEO 的料,在新創團隊裡,絕對比大公司更容易受到重視。

在新創公司上班 1 年,累積的能量等於其他地方的 7 年?

根據美國新創公司 Oyster 的創辦人 Eric Stromberg 的算法,計算在新創團隊的年資,就像算狗的年齡一樣,1 年等於 7 年。而矽谷知名的創投家  Paul Graam 的算法更誇張,他說:

    在新創公司工作,就像把一個人的工作生涯濃縮到幾年之中。在新創公司努力工作 4 年累積的經歷,就像在鬆散的公司工作 40 年一樣。

對一個有野心、學習慾望強烈的年輕人,新創公司可以讓你的生涯經驗累積的速度飛快。因為通常在新創公司,工作永遠都處在擴張的階段,你所必須負責的計劃、工作項目往往遠比在大企業工作的人,更廣、更快,也更深層。

新創公司的工作態度與熱情……

我表妹 Chrissy 加入美國知名投資銀行 J.P Morgan Chase 的時候,J.P Morgan 剛好在幫 Facebook 進行 IPO 的前置作業,她在那段時間認識了許多當初一起創立 Facebook 的人。她說:

    創立 Facebook 的那一群人,是我看過最有野心和創意的工作者,我沒看過任何人對工作的熱誠這麼瘋狂的!他們是真正在過人生的人,我好羨慕他們能擁有那種熱情,希望有一天我也能知道自己的熱情在哪。

新創公司的氛圍,確實改變了她對大企業和新創團隊的看法。她告訴我,新創公司與大公司的最大不同,就是前者給予更多創意的空間、思考的彈性和創新的速度,讓你比在大公司工作的人,擁有更多的機會可以改變這個世界。

    社會新鮮人應該要問的是,你想成為什麼樣的人?你的熱情在哪?

曾經也在投資銀行高盛實習過,美國新創公司 Oyster 的創辦人 Eric Stromberg 也在自己的一篇文章中分享:

    要如何找到你的熱情呢?只要問自己這些問題就好:你的週末過得跟上班日一樣嗎?當你下班後,會有一種覺得上班上得不夠多的感覺?當別人正在談論某個話題時,你會突然豎起耳朵仔細地聽?如果有,這就是熱情!

這對每個人都是一個困難的問題,但也是每個人最需要思考的地方,尤其是你想要加入「新創公司」,這是你一定要深思熟慮的點。因為在新創產業裡,大部份的創業都會是失敗的,成功的人是少數 ; 當然原因有許多種,但最重要的,就是創業家的對「熱情」的態度和堅持。

所以,選擇一個有潛力新創公司。「如何辨識出成功者的特質」,就變得很關鍵。這不只是去評估對方,也可以在這個了解過程中,更知道你的熱情在哪,和你對自己的期待是什麼?

如果依舊還是找不到?沒關係,人生就像蘋果創辦人 Steve Jobs 2005 年在 Stanford 的畢業典禮上說的:「If you haven’t found it yet , keep looking . Don’t settle . 」

畢業生們,去追求你的熱情吧!

(參考來源: Eric Stromberg、alexlod.com、Jobfluent、Fastcompany  ;  圖片來源:Tulane Public Relations , CC Licenesed)

留言

熱門文章